母親節全球指南:世界各地如何慶祝母愛
母親節是一個專門用來讚頌母親與母性的節日。它的日期並非全球一致,但無論在哪個國家,母親節的精神始終不變:表達對母親的愛、感謝與敬意。
現代母親節的發源地是 美國。20 世紀初,美國女子安娜·賈維斯(Anna Jarvis)為了紀念自己母親的付出,推動設立母親節。1914 年,美國總統威爾遜正式將每年 5 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定為母親節。隨後,這一節日廣泛傳播,並在全球各地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慶祝方式。
北美與歐洲
美國與加拿大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
習俗: 贈送鮮花(尤其是康乃馨)、卡片與禮物。家庭聚餐、帶母親外出享用早午餐或晚餐也非常普遍。
特色: 康乃馨被視為母親節的象徵花,紅色康乃馨代表母親健在,白色康乃馨則代表懷念已逝的母親。
英國
日期: 四旬齋(Lent)第四個星期日,稱為 Mothering Sunday
習俗: 傳統上,人們會回到自己的「母教堂」(Mother Church)參加禮拜,並與家人團聚。如今更趨近於現代母親節,送花、卡片與小禮物給母親。
特色: 傳統食物包括「西蒙蛋糕」(Simnel Cake),一種水果杏仁蛋糕。
法國
日期: 5 月最後一個星期日(若與聖靈降臨節重疊,則延至 6 月第一個星期日)
習俗: 孩子會贈送卡片與手工禮物,家庭則共進盛宴。
特色: 法國人常將母親比作「家中的女王」,慶祝時甚至會贈送「母親王冠」形狀的蛋糕。
德國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(若逢國定假日則順延)
習俗: 贈送花束與禮物,子女會特地回家探望母親。
特色: 母親節在納粹時期曾被用來宣揚「母職榮耀」,如今則完全是家庭溫馨的節日。
拉丁美洲
墨西哥
日期: 固定在 5 月 10 日
習俗: 孩子們會在清晨為母親唱傳統小夜曲 Las Mañanitas。學校與教會也會舉辦活動。
特色: 家庭會準備盛大的午餐或晚餐,感謝母親的辛勞。
巴西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
習俗: 家庭聚會與宗教儀式,特別是在天主教占多數的地區。
特色: 與聖母瑪利亞的敬拜常結合在一起,使節日帶有宗教色彩。
秘魯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
習俗: 除了慶祝健在的母親,許多秘魯家庭會前往墓園,為已逝的母親獻花。
特色: 同時兼具追思與感恩的雙重意義。
亞洲
日本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
習俗: 贈送康乃馨與紅玫瑰,象徵純潔與愛。
特色: 孩子們會親手做料理或繪畫送給母親。
中國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(但不是傳統節日)
習俗: 逐漸流行送花、卡片與小禮物。部分人也將節日與孝道觀念結合。
特色: 部分公益團體會利用母親節推動對貧困母親或鄉村母親的關懷活動。
印度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
習俗: 在城市年輕人中流行送禮、舉辦家庭聚餐,但在農村地區影響較小。
特色: 印度本土亦有尊敬母親女神的傳統節慶,因此現代母親節被視為外來與本土文化的結合。
泰國
日期: 8 月 12 日,即該國王后詩麗吉的生日
習俗: 孩子會跪在母親腳下行禮,並贈送茉莉花(象徵純潔母愛)。
特色: 帶有濃厚的王室與民族色彩,全國同時慶祝。
中東與非洲
阿拉伯國家(如埃及、敘利亞、黎巴嫩等)
日期: 3 月 21 日,春分之日
習俗: 子女送花與禮物給母親。
特色: 這一日期由埃及記者穆斯塔法·阿敏於 1950 年代推廣,後來被許多阿拉伯國家接受。
埃塞俄比亞
日期: 與豐收節 Antrosht 相連,多在秋季舉行
習俗: 家人返鄉團聚,舉辦盛宴以感謝母親。
特色: 食物扮演重要角色,尤其是由女兒準備的蔬菜與奶酪,和兒子獵得的肉類。
大洋洲
澳洲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
習俗: 與西方類似,贈送鮮花(尤以菊花最受歡迎,因為英文 chrysanthemum 尾音是 “mum”)。
特色: 除了贈禮,許多人會參與慈善活動,支持貧困母親。
紐西蘭
日期: 5 月第二個星期日
習俗: 花束、卡片與家庭聚會是主要形式。
特色: 強調家庭溫馨,常與戶外活動相結合。
母親節在世界各地的日期、習俗與意義雖然不盡相同,但它所傳達的核心情感卻相同——對母親的愛與感恩。有的國家注重宗教儀式,有的則強調家庭聚餐;有的國家在春天慶祝,有的則在夏季甚至秋季舉行。不論形式如何演變,母親節都是一個普世的節日,提醒我們珍惜母親的辛勞與無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