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價高漲:全球花卉枝條價格的上升
玫瑰花的價格,長久以來象徵著浪漫,如今卻成了通貨膨脹的縮影。從阿姆斯特丹到奈洛比,全球花商正面臨枝條批發價格大幅上漲的壓力。結果是花束的成本顯著增加,花商的利潤變薄,顧客也不得不重新思考「一打玫瑰」應該要花多少錢。
切花產業是一個年產值達 300 億美元的全球市場,長期以來依靠情感需求而非投機炒作而生存。與石油或小麥不同,花卉無法囤積,也不能在期貨市場交易。這種「易腐性」曾經讓價格多年保持穩定,但如今卻使產業對能源成本上漲、肥料短缺、運輸中斷與地緣政治衝擊特別敏感。
對花商和顧客而言,浪漫如今帶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。
溫室經濟:肥料與能源壓力
在產地端,成本急速上升。
肥料:氮肥、尿素、鉀肥等價格在 2021 至 2023 年間翻倍甚至更多,原因包括能源價格飆升與出口受阻。對依賴進口投入品的厄瓜多、哥倫比亞、肯亞和衣索比亞花農而言,每枝花的成本因此增加了數歐分。
能源:荷蘭花農,掌握著世界最先進的溫室技術,卻深受天然氣與電費上漲的打擊。溫室加溫、人工照明與二氧化碳補充是全年栽培玫瑰、鬱金香與蘭花不可或缺的環節。有些溫室的能源帳單上升超過 20%,讓每枝花的成本再次攀升。
包裝:塑膠套與紙箱,過去幾乎不被計算,如今成本也顯著增加。這些多源自石化產品,本身又需承擔高昂的運輸費,導致包裝在到岸成本中所占比例升高。
全球最大拍賣平台皇家花卉拍賣行指出,目前批發價格平均比疫情前高出 15–40%。高端品種如長枝厄瓜多玫瑰,漲幅甚至達到 60–70%。
玫瑰的地緣政治
烏克蘭戰爭的影響,遠遠超出一般人對花卉市場的想像。
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受阻,使歐洲溫室種植所需的能源價格劇烈波動。
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肥料出口中斷,推高全球價格,壓縮非洲與拉美花農的生存空間。
匯率波動帶來輸贏:美元走強對拉美出口商有利,但卻壓縮歐洲進口商與花商的利潤。
就連包裝也受影響。塑膠與紙板依賴石油與紙漿,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,成本自然攀升。對柏林或米蘭的花商而言,一束花的經濟結構如今與地緣政治一樣息息相關。
空運:脆弱的動脈
全球切花貿易依賴高速物流。一朵在肯亞高地凌晨剪下的玫瑰,隔天便能出現在巴黎花店的水桶裡。但這場「新鮮奇蹟」的代價不菲。
疫情期間,客運航班大量停飛。傳統上由客機腹艙運輸的花卉,突然必須搶佔有限的貨機艙位。運費因此翻倍甚至三倍,雖然近期有所回落,但仍遠高於 2020 年之前的水準。
節慶旺季更凸顯了市場的緊繃。情人節前夕,從哥倫比亞與厄瓜多飛往邁阿密的空運量暴增逾一倍。即期運費往往在兩週內上漲 30–40%,艙位利用率逼近 90%。上游的花農與批發商搶貨艙,下游的花商則得面對不可預測的批發成本。
物流成本絕非附帶支出。在部分航線上,運輸費用佔到岸價的 15–20%。對低價花卉而言,這足以決定盈虧。
每枝花的額外成本
如今每一項成本都疊加到更高的批發價上。一朵中等品質的玫瑰,過去批發價約 €0.15–0.20,如今可能漲至 €0.22–0.28,視來源與季節而定。高端品種則更為昂貴。
主要成本來源包括:
肥料與養分:上漲 100–150%,增加約 €0.02–0.05/枝
能源(加溫與照明):上漲 10–30%,增加 €0.01–0.03/枝
包裝:上漲 20–40%,增加 €0.005–0.015/枝
空運:上漲 20–100%(旺季更高),增加 €0.03–0.10 以上/枝
拍賣與處理費:小幅上升,增加 €0.005–0.01/枝
對組合 50 枝花的大花束而言,額外成本輕易就增加數歐元。對於超市或婚禮花商這類大宗採購者,增幅甚至可達數千歐元。
花商的壓力
獨立花商已經面臨房租與人力成本上漲,如今不得不做出艱難抉擇:
減少花束枝數,縮小規模。
以較廉價、耐久的襯花(如滿天星、金魚草或尤加利)取代昂貴品種。
小心翼翼調高零售價,避免嚇退價格敏感的顧客。
在倫敦、巴黎、紐約的高端花店,情況相對寬裕。這些顧客對厄瓜多玫瑰或進口蘭花需求旺盛,對價格上漲不敏感。相反地,為超市或加油站供貨的大眾花商,幾乎沒有調整空間,因為顧客價格敏感,供應合同又常常提前鎖定。
部分花商轉向訂閱模式。每週或每月配送花束,能創造穩定收入,也有助於談判長期供應契約。然而,即使如此,利潤空間依然持續受到擠壓。
走向季節性未來
這場壓力可能加速更深層的結構轉型。
季節性採購:英國的小型花農正在推廣「英國本地花卉」,以避免昂貴的進口。在美國,「慢花運動」呼應餐桌到農場的理念,強調永續與本地來源。
消費轉變:年輕買家更重視氣候問題,願意接受本地大麗花或百日菊,取代非當季進口玫瑰。
技術投資:花農投入 LED 照明、水耕系統與環控溫室,降低對能源市場波動的依賴。效率提升或許能逐步壓低單枝成本。
不過,玫瑰的浪漫象徵依舊存在。情人節與母親節仍是產業不可撼動的支柱,全球對紅玫瑰與康乃馨的需求不論價格高低,始終暴增。
情感與供應鏈的交織
花卉產業展現了一個矛盾:既是奢侈品,也是大宗商品。一枝花可能用於小孩的演出、國葬或企業大廳裝飾。無論場合如何,情感是驅動力,但其背後的經濟卻早已全球化。
每束花的背後,是一條跨越肥料工廠、溫室、機場與拍賣鐘的精密供應鏈。當其中任何一環出現波動──能源價格、空運附加費、地緣政治──衝擊最終都會傳導至街角花店,甚至消費者手中的花束。
如今,一朵玫瑰不再只是玫瑰。它是全球通膨的指標,是脆弱供應鏈的反映,也是提醒人們,即使最個人的浪漫舉動,也難以逃脫世界經濟壓力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