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士打道:灣仔的百年變遷
在香港島的眾多街道之中,告士打道最能夠展現這座城市不斷轉型的脈動與歷史。今日的告士打道是繁忙的幹道之一,高樓林立,政府大樓與商業建築並肩而立,川流不息的巴士、的士與私家車日夜奔馳。然而,它的起源並非如此喧囂,而是一段關乎填海、皇室訪港與消失海岸線的故事。
由海濱到填海新地
沒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大規模「東區填海計劃」,今日的告士打道便無從談起。1922年至1929年間,工程師把灣仔的海岸線大幅向維多利亞港延伸,創造出一片新土地,為香港的現代化奠定舞台。告士打道就建於這片新生的土地上,當時只是一條兩線的海濱馬路,連接金鐘與銅鑼灣。1929年6月,因應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訪港,該路正式命名為「告士打道」。彼時,它的北面仍直接面向海港,與今天的景象大相逕庭。
戰後成長與城市擴展
隨著二戰結束,香港進入急速發展的年代。告士打道東延至克里夫蘭街,成為灣仔重要的交通動脈。汽車數量與日俱增,交通需求不斷上升。
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落成後,通勤模式徹底改變。往日市民多依靠天星小輪橫渡維港,如今車輛可直接穿越隧道湧入灣仔。告士打道首當其衝,交通壓力急增。為應付需求,六十年代政府興建了與之平行的「海傍道」,並於1972年通車。兩道並行數年後,最終於1980年合併,統一命名為告士打道。原有的舊馬路則成為服務道路,俗稱「內告士打道」。
建築地標
告士打道的歷史不僅體現在柏油路與車道,更刻劃在沿線的建築之中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1932年落成的灣仔舊警署。該建築採用簡化古典風格設計,落成時正面對維港,兼具警署與消防局功能。1941年日軍入侵期間,建築受嚴重破壞,戰後修復並繼續使用,直至2010年才停用並活化。雖然經過多次填海後,它已遠離海岸,但作為二級歷史建築仍被妥善保存,成為告士打道早年歲月的見證。
進入九十年代,政府在告士打道西段興建了移民大樓、稅務大樓與灣仔政府大樓,象徵香港進入新行政時代。這些玻璃幕牆的高樓,與沿線的商業大廈如六國酒店、信和廣場,以及文化設施如香港演藝學院、灣仔運動場交織成今日的都會風貌。
區域轉型
告士打道不僅是一條交通幹道,更推動了灣仔的蛻變。十九世紀時,灣仔只是一條漁村;隨著填海及告士打道的興建,區內逐步成為商住混合的繁華地帶。1970年代紅磡海底隧道啟用後,灣仔更成為連接九龍與港島的重要樞紐,城市格局因而徹底改變。
今日的告士打道
今日的告士打道全長逾兩公里,是全港車流量最繁忙的道路之一。它屬於4號幹線的一部分,連接東區走廊,並直接銜接紅磡海底隧道與中環–灣仔繞道。其設計罕見地包括服務道路與多層車道,限速每小時70公里,但在繁忙時段,車龍往往寸步難行,提醒著人們這仍是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,需求永遠多於供應。
對許多香港人而言,告士打道或許只是一段車窗外的風景,是模糊掠過的高樓與廣告牌。然而,在這些玻璃與混凝土之下,隱藏著近百年的歷史:從海濱小路到現代幹道,從漁村邊陲到繁華都心。告士打道見證著香港如何在不斷變動的土地上重塑自身,也映照出這座城市獨有的生生不息。